钟断夜色寒,孤吟客衣薄。
月色半城虚,砧声四邻作。
更残酒气微,坐久灯花落。
乘兴理归帆,四望无诸郭。
冶城客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冶城客夜》:孤寂与归思
王恭,字安仲,出生于长乐沙堤。家贫,少游江湖间的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中年之后,他选择隐居七岩山,成为了一名长达20年的樵夫。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在文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淡泊。
《冶城客夜》是王恭晚年的作品,它以明快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夜晚在冶城的旅人形象。诗中的“钟断夜色寒,孤吟客衣薄”,便描绘了诗人深夜独行时的情景。他站在冶城的城头,听着远处钟声中断的回响,感受着夜的寒冷和孤独。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空间描写,更是一个心灵上的独白。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的向往。”月色半城虚,砧声四邻作”一句,不仅让人感受到月夜的寂静,还透露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更残酒气微,坐久灯花落”则描绘了诗人在静夜中独自品尝美酒,观赏灯花飘落的景象,增添了几分寂寞与沉思。
“乘兴理归帆,四望无诸郭”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借舟归程的愿望。尽管四周空旷,无一灯火,但他仍怀着满腔的热情,准备启程回家。这种情感的宣泄,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心态,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冶城客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行者在冶城的夜空下徘徊,他的心境随着夜色的变化而波动,从最初的孤独到后来的释然与期待,展现了一个旅人在旅途中的心灵变化。王恭通过这首诗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总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