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端午

团扇新裁明月影,珠帘半上琼钩。榴花红到玉钗头。彩丝宜续命,绿砌绕忘忧。
酒泛菖蒲香玉碎,嫩红双靥横秋。画船何处闹歌楼。萧萧烟雨外,还锁楚江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 · 端午》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的感慨和对屈原的追思。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临江仙 · 端午》的作者是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其作品被后人传颂。
  2. 词作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幸自不须端帖子,闲中一句如无。爱他午日午时书。
    惟应三五字,便是辟兵符。久雨石鲸未没,小风纨扇相疏。
    邀朋一笑共菖蒲。去年初禁酒,今日漫提壶。
  • 译文
    幸好自己不必拘泥于礼仪规矩,空闲时刻随意书写即可。他喜欢在端午节这天读书。
    只有那些与五、三数字相关的字,才能成为驱邪避凶的法宝。长时间的雨势使得石鲸还没有露出水面,小风吹动着轻薄的扇子也显得有些稀疏。
    邀请朋友一同欢笑地分享菖蒲。去年初曾禁止饮酒,今天可以随意提起酒壶畅饮。
  1. 主题思想:《临江仙·端午》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与屈原故事的引用,展现了一种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沉关注,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通过端午节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抒发了作者对国难之际个人命运的无奈感伤以及希望国家能够渡过难关的美好愿景。
  2.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词中既有对端午节习俗的描述,又有对屈原精神的赞美,将传统节日的庆祝与历史人物的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
  • 情感真挚:刘辰翁以真挚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端午节的独特理解和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1. 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刘辰翁的《临江仙·端午》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文化载体,被后人广泛传颂,影响了后世对端午节的认知和庆祝方式。
  • 文学价值:作为宋词中的精品,此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世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江仙·端午》不仅展示了刘辰翁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民族英雄的缅怀。通过这首词可以看出,即使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