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滕公学宪郭公枉过草堂

蓬蒿欺仲蔚,三径共人长。
驷结风云入,旌悬日月光。
玄经瓿可覆,白眼世相妨。
亦是同声地,无嫌漉酒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丞滕公学宪郭公枉过草堂》是叶春及创作的一首明代诗歌。这首诗作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在探讨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

  1. 诗歌原文
  • 诗的原文如下:
    蓬蒿欺仲蔚,三径共人长。
    驷结风云入,旌悬日月光。
    玄经瓿可覆,白眼世相妨。
    亦是同声地,无嫌漉酒尝。
  • “蓬蒿欺仲蔚”意味着周围的杂草虽小却能欺瞒无知的草木。“三径共人长”形容小路两旁的空间虽小,但与人为伴。“驷结风云入”,四匹马结队而行,如云彩般壮观;“旌悬日月光”则指旗帜随风飘扬,照亮了整个天空。“玄经瓿可覆”,意指即使是普通的书也足以让人感到学问的深度。“白眼世相妨”,表明面对世俗偏见,依然坚持真我。最后,“亦是同声地”表达了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时的共鸣与和谐,“无嫌漉酒尝”则是说无需介意彼此间的不同。
  1. 诗歌背景
  • 叶春及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情感生活。他的作品以其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而著称。此诗可能是在某种聚会或文人雅集上所作,展现了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情的颂扬,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感悟。它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同时,通过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描述,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1. 文学鉴赏
  • 在文学鉴赏方面,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历史意义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世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中丞滕公学宪郭公枉过草堂》作为明代叶春及其时代背景下的一首杰作,不仅因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受到推崇,更因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