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昔系海门石,尘世俄惊十二年。
白浪已空宋折戟,绿杨惟有蜀啼鹃。
慈元殿古寒烟合,永福陵孤昃日悬。
牧竖不知亡国恨,一声羌笛过南阡。
重游厓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游厓山》是明代诗人叶菁的作品。该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他重访厓山时的所见所感,不仅描绘了历史沧桑和自然美景,更融入了深厚的爱国情感。这首诗的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等详细信息,为研究叶菁的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文学角度看,叶菁的《重游厓山》具有多重意义。首联中的“孤舟昔繫海门石,尘世俄惊十二年”以孤舟系于海门石起笔,巧妙地设置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这一主题。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时代沉浮的深刻反思。这种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写法,显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责任感。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首诗的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既体现了叶菁的词风特点,又展示了他的艺术追求。同时,诗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和忧时之作,悲壮激昂的风格,也使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等人对其词作的续作,更是证明了《重游厓山》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叶菁的《重游厓山》不仅是其个人创作的结晶,更是明代乃至更广泛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群体的共同心声。通过对历史的回望和对过去的怀念,叶菁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逝去英雄的崇敬,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重游厓山》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及情感价值同样深远。通过叶菁的创作,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化氛围,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对于爱好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此诗是了解和学习明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