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城南门,来吊褒忠墓。
墓高三四尺,棠梨已无树。
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
自从兵甲兴,万物散风雨。
碑为攻城炮,屋作临冲柱。
凄凉今日事,岂异金源苦。
冢傍新骨多,狼籍相撑拄。
饥乌啄人肠,飞过淮河去。
杨褒忠公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褒忠公墓》是明代诗人叶子奇的作品,创作于明朝末年。这首诗通过对一座历史墓地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和战乱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忠节之士的怀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诗歌原文:步出城南门,来吊褒忠墓。墓高三四尺,棠梨已无树。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自从兵甲兴,万物散风雨。碑为攻城炮,屋作临冲柱。凄凉今日事,岂异金源苦。
作者简介:叶子奇,字世杰,号静斋,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担任过官职,并撰写了多部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诗歌鉴赏:《杨褒忠公墓》作为叶子奇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诗歌才华,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诗中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忠节之士的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叶子奇的《杨褒忠公墓》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也是了解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变迁,同时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