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城南门,来吊褒忠墓。
墓高三四尺,棠梨已无树。
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
自从兵甲兴,万物散风雨。
碑为攻城炮,屋作临冲柱。
凄凉今日事,岂异金源苦。
冢傍新骨多,狼籍相撑拄。
饥乌啄人肠,飞过淮河去。
【注释】
杨褒(?-1053年),字子华,北宋诗人。他以忠节为诗的主旨,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风格质朴刚健,不事雕琢,语言平实通俗,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杨梅”。
吊,祭奠。
三四尺:大约三至四尺高。
棠梨树:指墓旁的树木。棠梨,落叶乔木。
尸祝:古代祭祀时,把死者的灵牌或身体供在神前作祭品的人,也泛指祭祀者。
掞(shān):盛貌。崇宇,高大的建筑物。
金源:宋徽宗赵佶时,曾封金国主完颜亮的后代完颜勖为“检校少保、武清郡开国侯、食邑五百户”。绍兴初年,金国被灭后,其子孙逃难南渡,高宗追封完颜勖为“金源郡王”。
冢傍:墓旁。新骨:新近下葬的骨头。
撑拄:支撑。
饥乌:饿鸟。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时杨褒已卒,年六十二岁。诗人从城南门步行到忠公墓吊奠。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三个字。前四句写墓前的景物,后四句写墓后的哀伤。中间四句写墓前景物,是全诗的重点。首句点明地点和对象。次句写墓高三四尺,但昔日的棠梨树早已不见了。三、四两句写昔人的忠节和今人的悲哀。五、六句写从兵甲兴以来万物的衰败。最后六句写如今坟上的碑被拆了做攻城炮,屋被拆了当临冲柱。结尾两句说:凄凉的是今日的事与金国的往事一样。末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对前四句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