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寻笛声,徘徊上南楼。
南楼何峭丽,下瞰大江流。
昔王事宴赏②,往往乘清秋。
七十二女娥,双双发秦讴③。
为乐苦未央④,明月满上头。
岂知慢藏多⑤,骨肉散不收。
雕墙雨久蚀,绘壁苔空稠。
尚有松柏风,吹声落岩幽⑥。
我来凭其墟,北望古神州⑦。

【解析】

此诗为登楼感怀之作。“南楼”即指建于城北的高楼。据《晋书·殷浩传》,王羲之曾与谢安、谢万兄弟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作序以记其事。后因称此次集会为兰亭宴集,又称兰亭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谢安召集子侄及高朋名士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附近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聚会,共450余人参加。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欢聚一堂,把酒赋诗,放情丘壑,畅叙幽情,抒发兴会,并制下《兰亭集序》作为纪念,使兰亭的山水风光和兰亭宴集的盛况成为千古美谈,而“兰亭序”也成为书法艺术中的极品。后来人们为了缅怀兰亭盛会,便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兰亭,这就是今天的兰亭公园,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诗中作者就是借兰亭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首句写寻笛声于秋夜,徘徊于楼上。这两句是全诗的开端,点题,也点明时令。诗人登上高楼去寻觅那悠扬的笛声,但只听到了楼外的江水潺潺流动的声音。诗人伫立楼上,久久不离去,可见其心系此地。“南楼何峭丽”,写诗人所见之景,突出南楼之美:高峻秀丽。“下瞰大江流”,写诗人所闻之声,突出楼之高远:俯瞰长江奔流不息。“昔王事宴赏,往往乘清秋”,写诗人所思之情:“王事”指国事;“宴赏”指宴饮赏景。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往昔宴游的追忆,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悠然自适的心境。

颔联“七十二女娥,双双发秦讴”,化用《列子》张仪遇美女的故事,描写了歌妓们吹奏秦地的乐曲。“为乐苦未央,明月满上头。”“苦未央”三字,既表达了歌女们欢乐的情绪,又表现出她们为满足主人要求而尽力歌唱的心情。“明月满上头”一句,则形象地刻画出歌女的神态和歌声,使读者仿佛听到那美妙动听的歌声。

颈联“岂知慢藏多,骨肉散不收”,“慢藏”指长期隐藏的东西,喻指自己的抱负或才能不能早日得到施展。“骨肉散不收”是指亲人离散不能团聚的情景。诗人在这里运用比兴手法,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加以思考。

尾联“雕墙雨久蚀,绘壁苔空稠。”“雕墙”指精雕细刻的墙壁,“绘壁”指彩绘装饰的墙壁,都是古建筑的一部分。“雨久蚀”指墙壁受雨水侵蚀,“苔空”指墙壁上面的苔藓已经脱落。“尚有松柏风,吹声落岩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雕栏画柱的古楼已经破败不堪,但它仍然有一股松树柏树的清风可以吹拂着它,发出深沉幽远的声音。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古楼比喻成松柏一样顽强的生命力。

【答案】

译文:

我在秋夜里寻找笛声,徘徊于南楼之上。

南楼多么雄伟壮丽啊,俯视着滔滔大江水流。

从前王公贵族经常在那里宴饮赏景,常常在清爽的秋日里进行游乐。

那里聚集着七十二位美女,齐声歌唱着来自秦地的乐曲。

为了取乐而唱歌实在是太漫长了,直到月亮爬上了我的头发梢。

哪知道长久地隐居山林,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雕栏画栋经风雨侵蚀已残破,墙上的彩绘也已经剥落。

但是仍有松柏的清香,吹过山岩发出低沉幽远的声音。

我来凭吊这座遗迹,遥望遥远的故国神州。

赏析:

这首诗为登楼感怀之作。“南楼”即指建于城北的高楼。据《晋书·殷浩传》,王羲之曾与谢安、谢万兄弟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作序以记其事。后因称此次集会为兰亭宴集,又称兰亭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谢安召集子侄及高朋名士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附近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聚会,共450余人参加。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欢聚一堂,把酒赋诗,放情丘壑,畅叙幽情,抒发兴会,并制下《兰亭集序》作为纪念,使兰亭的山水风光和兰亭宴集的盛况成为千古美谈,而“兰亭序”也成为书法艺术中的极品。后来人们为了缅怀兰亭盛会,便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兰亭,这就是今天的兰亭公园,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诗中作者就是借兰亭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首句写寻笛声于秋夜,徘徊于楼上。这两句是全诗的开端,点题,也点明时令。诗人登上高楼去寻觅那悠扬的笛声,但只听到了楼外的江水潺潺流动的声音。诗人伫立楼上,久久不离去,可见其心系此地。“南楼何峭丽”,写诗人所见之景,突出南楼之美:高峻秀丽。“下瞰大江流”,写诗人所闻之声,突出楼之高远:俯瞰长江奔流不息。“昔王事宴赏,往往乘清秋”,写诗人所思之情:“王事”指国事;“宴赏”指宴饮赏景。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往昔宴游的追忆,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悠然自适的心境。

颔联“七十二女娥,双双发秦讴”,化用《列子》张仪遇美女的故事,描写了歌妓们吹奏秦地的乐曲。“为乐苦未央,明月满上头。”“苦未央”三字,既表达了歌女们欢乐的情绪,又表现出她们为满足主人要求而尽力歌唱的心情。“明月满上头”一句,则形象地刻画出歌女的神态和歌声,使读者仿佛听到那美妙动听的歌声。

颈联“岂知慢藏多,骨肉散不收”,“慢藏”指长期隐藏的东西,喻指自己的抱负或才能不能早日得到施展。“骨肉散不收”是指亲人离散不能团聚的情景。诗人在这里运用比兴手法,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加以思考。

尾联“雕墙雨久蚀,绘壁苔空稠”。“雕墙”指精雕细刻的墙壁,“绘壁”指彩绘装饰的墙壁,都是古建筑的一部分。“雨久蚀”指墙壁受雨水侵蚀,“苔空”指墙壁上面的苔藓已经脱落。“尚有松柏风,吹声落岩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雕栏画柱的古楼已经破败不堪,但它仍然有一股松树柏树的清风可以吹拂着它,发出深沉幽远的声音。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古楼比喻成松柏一样顽强的生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