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乐堂

庭前萱草翠离离,堂上慈亲鹤发垂。
花覆板舆春宴后,鹤迎苔砌晚游时。
两行玉树冰霜洁,万朵蟠桃日月迟。
见说飞仙来献寿,凤笙龙管隔云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慈乐堂》是明代诗人史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是对《慈乐堂》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慈乐堂》的创作背景与史谨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史谨字公谨,号吴门野樵,明苏州府昆山人。他在洪武年间因政治原因被流放至云南,之后又迁至湘阴县丞。在罢官后,他选择侨居南京,期间性高洁,喜吟咏,工绘画,并有诗集《独醉亭诗集》传世。

  2. 原文赏析:诗中“庭前萱草翠离离,堂上慈亲鹤发垂”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庭院中的萱草繁盛,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而堂上的慈亲则象征着长辈的智慧和慈爱。接下来的诗句如“花覆板舆春宴后,鹤迎苔砌晚游时”则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

  3. 艺术特色:《慈乐堂》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的自然意象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史谨作为一位文人的高尚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慈乐堂》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从历史意义上来看,《慈乐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