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见莺

百花开尽见莺流,一啭能添数种愁。
巧舌傍人何太苦,春光随水已难留。
心惊陌上谁家笛,梦破城南少妇楼。
柳色万行听不断,莫牵诗思到扬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暮见莺》是明代诗人石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

了解石宝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是理解《春暮见莺》的重要途径之一。石宝,字邦彦,号熊峰,真定府藁城人,明成化二十三年与兄石玠同举进士,与修《大明会典》。嘉靖三年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在仕途上,石宝表现出了廉洁自律的品质,辞归时仅携衣被一车。这种清正廉明的品格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风韵。

对《春暮见莺》的内容、形式及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是进一步认识这首诗的关键。《春暮见莺》通过描绘春末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中“百花开尽见莺流,一啭能添数种愁”描绘了春天的结束与自然的哀愁,而“心惊陌上谁家笛,梦破城南少妇楼”则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伤。

《春暮见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石宝的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春暮见莺》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自然与情感的深刻感悟。

《春暮见莺》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一个佳作,还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深入了解石宝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并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