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新月

月色久不见,朦胧此夜悬。
清光如有待,纤影自堪怜。
玉笛朱门里,春灯紫陌前。
邀欢正须汝,好为照琼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见新月》是明朝的一首五言绝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作为一种抒情和艺术表达的形式,承载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见新月》便是这样一首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1. 作者简介:《见新月》的作者是明朝著名诗人于谦。于谦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个人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鉴赏价值。

  2. 诗歌原文与解读:这首诗的原文为“新月似银钩,弯弯挂客愁。相思万里外,薄暮倚层楼。”通过这几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远在他乡的亲人或朋友的深深思念。新月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常常被用来寄托人们的情思。于谦用“银钩”形容新月的形状,既形象又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远方人的挂念。而“弯弯挂客愁”则直接描绘了他因思念而产生的忧愁心情。

  3.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在明朝动荡的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复杂,许多文人都在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于谦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见新月》,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忧虑。

  4.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月亮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复杂的人文情怀,这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此外,诗中的“新月”与“客愁”结合得非常巧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也有情感深度。

《见新月》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诗人内心的世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感知。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美妙,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这样的诗依然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