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小松

小松不满尺,来自南山陲。
劲节苦相屈,高踪聊自卑。
风涛随物化,形影与僧宜。
但适鹪鹩性,何妨借一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盘中小松》是明末清初成鹫的作品。这部作品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棵小松树的生长过程,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以下是关于这部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广东番禺人。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僧人,曾在多处寺庙居住并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文学作品。他的诗作受到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被誉为“诗僧第一”。
  2. 创作背景:《盘中小松》是成鹫在清圣祖康熙十六年(1667年)自行落发后所作。他因时世苦乱,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禀受十戒,并在多处寺庙居住,包括会同县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等。
  3. 作品内容:作品中描述了一棵小松树的生长过程。它虽然不足一尺高,却来自遥远的南山。它虽劲节苦相屈,但高踪聊自卑,风涛随物化,形影与僧宜。这棵小松树虽然小巧玲珑,但它有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能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不屈的意志。
  4. 艺术特点:《盘中小松》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文字中。通过描写一棵小松树的生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坚韧精神的赞美。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还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5. 文化价值:作为清朝初年的文学作品,《盘中小松》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风貌,也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它的出现,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盘中小松》不仅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更是一幅展现生命力量、坚韧不屈精神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