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山寺

此山得似故山无,城上闲凭景物殊。
半面高窗临睥睨,千峰晴雪见浮图。
旌旄影接幡幢动,钟磬声随鼓角孤。
登望正逢多垒日,问僧何地结双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西山寺》是明末清初诗人成鹫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因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
  1. 诗歌原文
    《题西山寺》
    此山得似故山无,城上閒凭景物殊。 半面高窗临睥睨,千峰晴雪见浮图。 旌旄影接幡幢动,钟磬声随鼓角孤。 登望正逢多垒日,问僧何地结双趺。

  2.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诗人通过“此山得似故山无”等句子,表达了对故乡西山的深切思念。在诗中,西山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与作者的故居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独特的自然景观图。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对西山寺庙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以及一种追求精神寄托的人生态度。

《题西山寺》作为成鹫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和艺术追求。这首诗作不仅是成鹫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也是研究明代文人诗歌的重要材料,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均不可忽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