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得似故山无,城上闲凭景物殊。
半面高窗临睥睨,千峰晴雪见浮图。
旌旄影接幡幢动,钟磬声随鼓角孤。
登望正逢多垒日,问僧何地结双趺。

【注释】

题西山寺:题,写。西山寺,即指西山寺中的西轩。西山寺,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西轩,即西窗,为僧人所居之处。得似故山无,此句言西轩之景与故乡之景相似。城上闲凭景物殊,城,泛指城外。闲,闲暇、悠闲之意。凭,凭倚。景物殊,指西轩周围的景色与城外迥异。

半面高窗临睥睨,半面,一大半面或一半的面积。形容西轩的窗外景色,一半可见,一半不现。高窗,指西轩之窗。睥睨,指远处的山峦。

千峰晴雪见浮图,见,看见。指远处的山峰被阳光照耀,如银白色的雪覆盖,山上的寺庙若隐若现。浮图,指佛塔。

旌旄影接幡幢动,旌旄,古代军中的旗帜,此处指军旗。幡幢,指幡和幢子。旌旄影接幡幢动,指旌旗和幡幢的影子与风吹动的景象交相映衬。

钟磬声随鼓角孤,钟磬声随鼓角,指寺庙中敲钟打磬的声音伴随着远处的战鼓号角之声。

登望正逢多垒日,登望,登上高处远望。多垒,指战事频繁。

问僧何地结双趺,何地,什么地方。结双趺,指僧人在什么地点坐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西山寺的西轩为题材,描绘了一幅静谧、安详而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首句“此山得似故山无”,诗人通过比较西山寺与故乡的西山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句“城上闲凭景物殊”,诗人登上西山寺的西轩,放眼望去,城外的风景与城中迥异,这种新奇的体验让诗人感到愉悦。第三句“半面高窗临睥睨”,诗人描述自己站在西轩的高窗下,眺望远方的山峦,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诗人感到新奇。第四句“千峰晴雪见浮图”,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西山寺周围的美景,山峰上的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寺庙的浮图相映成趣。第五句“旌旄影接幡幢动”,诗人描述了西轩外的军旗和幡幢的影子随风摇曳,这种生动的场景让诗人感到新奇。第六句“钟磬声随鼓角孤”,诗人描述了寺庙里敲钟击磬的声音与远处战鼓号角声相互交织的情景,这种宁静的氛围让诗人感到愉悦。第七句“登望正逢多垒日”,诗人登上西轩的最高处,正好看到战事频繁的景象。第八句“问僧何地结双趺”,诗人向僧人询问在哪里能坐禅修行,表现出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