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断桥下山路,东风自来僧自去。
四望无人不知处,笑倚寒皋问枯树。
枯树欲枯枯不能,化作前溪一段冰。
相逢无语秘香色,骨格神仙心老僧。
老僧踏花如踏雪,老僧见花如见月。
此时欲辩两忘言,仰首高天搔白发。

这首诗的原文是:

寻梅歌    
野水断桥下山路,东风自来僧自去。    
四望无人不知处,笑倚寒皋问枯树。    
枯树欲枯枯不能,化作前溪一段冰。    
相逢无语秘香色,骨格神仙心老僧。    
老僧踏花如踏雪,老僧见花如见月。    
此时欲辩两忘言,仰首高天搔白发。    

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译文

在野外的断桥下小路上行走,东风自然吹来,僧人自在离去。
四处望去,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地方,笑着靠在寒冷的小山丘上,询问枯萎的树木。
枯树已经干枯,但无法完全死去,仿佛化作了前溪里的一片薄冰。
相遇时无言以对,只能通过香味、颜色来表达,骨相如同神仙,内心却像是一位年迈的僧人。
老僧踏着花瓣如同踏着雪花,看见花朵就像看见月亮一样明亮。
此刻想要争辩却又找不到语言,抬头看向高远的天空,搔着头感叹自己的白发。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寻梅图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内心的平静。

一、诗意与意境

诗的开头两句“野水断桥下山路,东风自来僧自去”,描绘出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色,小桥流水、野草萋萋,东风轻拂,僧人悠然离去。这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四望无人不知处,笑倚寒皋问枯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好奇和探求。他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微笑着问枯树,似乎在寻找答案或启示。这里的“问枯树”象征着对生命、自然和存在本质的思考。

二、象征与隐喻

“枯树欲枯枯不能,化作前溪一段冰”中的“枯树”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而“化作前溪一段冰”则寓意着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韧不拔,如同冰封的溪流一般坚强。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态度的隐喻。

“相逢无语秘香色,骨格神仙心老僧”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与枯树相遇时,无言以对,但通过香气、颜色等细节,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心灵的净化。这里的“骨格神仙”、“心老僧”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最后一句“老僧踏花如踏雪,老僧见花如见月。”则将诗人的心境推向高潮。他认为即使是平凡的花朵,也有着超越寻常的美,如同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夜晚。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存在的思考,以及他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学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