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君于我称父执,贱子今年过四十。
昨日别君穗城下,短鬓参差冠岌岌。
今朝相见秋风里,兀突山僧拥高笠。
本来面目看未真,须臾大笑转成泣。
大笑空尔为,仲尼弟子称阇黎。
涕泣勿复道,山上蓼莪山下草。
君亲未报惭万一,仰首高天看白日。
白日天上转,浮云眼中变。
自悔平生识字多,祇能读书不读典。
一朝蹴踏虚空碎,法王与我开方便。
为报东山莫鸣鼓,山僧有心良独苦。
学道无成成亦老,此身在世知无补。
答谢邺门
谢君于我称父执,贱子今年过四十。
昨日别君穗城下,短鬓参差冠岌岌。
今朝相见秋风里,兀突山僧拥高笠。
本来面目看未真,须臾大笑转成泣。
大笑空尔为,仲尼弟子称阇黎。
涕泣勿复道,山上蓼莪山下草。
君亲未报惭万一,仰首高天看白日。
白日天上转,浮云眼中变。
自悔平生识字多,祇能读书不读典。
一朝蹴踏虚空碎,法王与我开方便。
为报东山莫鸣鼓,山僧有心良独苦。
学道无成成亦老,此身在世知无补。
【注释】
1、谢:感谢。君:对别人的尊称。
2、贱子:自称谦词。
3、四十:指四十岁。
4、穗城:今广州。古代在广州城外有一座城叫“穗城”,所以这里泛指广州。
5、短鬓:头发稀疏。
6、冠岌岌:形容帽沿高耸的样子。
7、兀突:形容人相貌丑陋。
8、本来面目:佛教语,指人的本性,本然的面貌。
9、须臾:片刻。
10、阇黎(chélí 慈力):佛教语,梵文译音,意为“老师”。
11、涕(ti)泣:流泪。
12、东山:指隐士居住的地方,此处代指隐士。
13、蹴踏:踩踏,践踏。
14、开方便:开启方便法门或教法,即传授佛法。
15、学道:修行之道。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修行道路的感慨而作的五言律诗。全诗以谢友为线索,通过对友人的描写和自己修行道路的反思来表达自己对友情和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的一开头,诗人就表示了对友人的感谢。他称自己的朋友为父执,这既表明了他对这位朋友的尊敬,也表达了他对这份友情的珍视。然后,他回忆了自己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描绘了当时他头发稀疏、帽檐高耸的窘态。接着,他描绘了与友人重逢时的情景,友人头戴高高的帽子,神态庄重,仿佛是佛门弟子。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表现了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修行道路的感慨。他感叹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知识,但是却未能真正领悟到学问的精髓。他甚至自嘲说,自己只是读了书,却没有读经典。这种自嘲和讽刺,不仅揭示了他对学问的困惑,也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无奈。
诗人描绘了自己在修行路上的艰辛。他感叹自己曾经努力尝试去理解佛家的教义,但是最终却失败了。他甚至嘲笑自己曾经试图通过踩踏虚空来打开方便教法的门径,这种行为显得非常可笑。然而,诗人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追求,反而更加坚定了继续修行的决心。
最后几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他告诉朋友不要再吹打,因为他已经无法再为他提供任何帮助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关怀之情,希望朋友能够过得幸福快乐。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友情和修行道路的反思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