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梅花发,寻芳到水滨。
初疑满溪月,并作一林春。
瘦影窥难见,幽香辨始真。
愿持贞白意,归赠素心人。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特点的鉴赏。解答时,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闻道梅花发”中的“闻道”,表示听到消息;“梅花”,这里指梅树的花。这两句是说:我听说梅花开了,便去寻找它。“寻芳”即寻花,这里指寻找美丽的花。“到水滨”,来到水边。“并作一林春”,把满溪的月影当成了满林的春色。“瘦影”,指梅花枝干瘦弱的影子。“窥”指偷看。“幽香”指梅花的香味。“贞白意”指梅花的纯洁高洁的品格。“素心人”指纯洁的人。赏析:诗人在春天里,听到梅花开了的消息,便去寻觅,来到水边,看见一片梅林,但满地都是月色的倒影,而梅花却看不见,只闻到它的香味。他感到十分惊喜。他想:原来梅花开得这样密,连满溪的月光都被挡住了,它才敢出来。于是他又觉得这满溪的月色就是满林的春色。诗人从梅花的枝叶中看到了它的瘦弱影子,从梅花的清香中感受到了它高洁的气质,他深深地被梅花的品格所感动。于是决定把它送给那位纯洁高雅的人。
【答案】
译文:
我听到梅花开了,就去寻找它;走到水边,只见满山遍野都是月影,而那梅花却藏在月影之中,只能隐约看到它的
影子。我想:原来梅花开得这样密集!它把满溪的月色都遮住了,才敢露出自己的身姿。于是我又觉得满林的春色
就是那月色。我从一枝枝瘦弱的梅花枝干中看到了它的影,从阵阵清香中感受到了它的神韵,我深深地被梅花的品
性所感动。于是决定把它送给那位纯洁高雅的人。
赏析:
这首七绝写梅,以梅拟人,将梅与人的某种品质联系起来,借梅来表现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
首句“闻道梅花发”,交代了寻访梅花的缘由。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清雅俊逸、冰莹玉洁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
笔下吟咏不绝的主题。“闻道”,表示听到消息;“梅花”,这里指梅树的花;“发”,开放的意思。诗人在春天里,听到梅
花开了的消息,便去寻觅,来到水边,看见一片梅林。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也为下文描写梅花的形
态和气质作了铺垫。
第二句“寻芳到水滨”,承接上文,写诗人找到梅花之后的心情和动作。“寻芳”,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习惯,即赏花。“到
水滨”,来到水边。诗人沿着小河一路走来,来到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并作一林春”,写诗人发现眼前景象的变化。他
发现满地都是月光的倒影,而那梅花却藏在月影之中,只能隐约看到它的身姿。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月亮的明亮和梅
花的娇小,同时为下面描写梅花的神韵作了铺垫。
第三句“初疑满溪月”,承前两句,写诗人进一步观察后的感受。他站在岸边,仔细地观赏着眼前的景色。突然之间
,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原来这满溪的月光竟是一片梅树林的影子!这一错觉的产生,既是由于梅林的浓密遮天蔽日之故
,也因为梅林下雪后银光闪烁,与月光相映成趣,使人难以分辨。诗人用“初疑”两字表明了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和心理
过程,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四句“并作一林春”,继续描绘梅林的美景。“并作”,同作;“一林”,满林;“春”,指春天。这句诗的意思是说:
这满林的月光就是满林的春色。这一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使读者联想到春天的气息
和万物生长的景象,从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梅林的生机盎然。
第五句“瘦影窥难见”,“瘦影”,指梅花枝干瘦弱的影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从这枝枝瘦弱的梅花枝干中,我看到了它的
身影。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形象,使其具有人的感情和意志。这里的“窥”字,表明诗人是在偷偷地观看这
枝枝瘦弱的梅花枝干,表现出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六句“幽香辨始真”,“幽香”,指梅花的香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淡淡的香气中,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神韵。这
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梅花当作了有感情、有灵魂的生命体。这里的“辨”,表明诗人是在细细地辨别这淡淡的香气
中蕴含着的芬芳。
第七句“愿持贞白意,归赠素心人”。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最为精彩的一句。这里的“贞白意”指的是梅花的高洁品格;
“素心人”指的是纯洁高雅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愿意把这朵梅花作为自己高洁品格的象征,把它赠送给那位纯洁高雅的
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追求高洁人格的精神风貌。整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
美丽景色和动人神韵,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
使得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