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铁城舟次平山宿简岐山斋与谢散木话别

无端来就草堂眠,有约维舟柳渡边。
行脚但知从此去,芒鞋休问几时穿。
一围暑气难侵夜,半晕寒光亦满天。
莫漫灯前动离思,南来原是旧山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之铁城舟次平山宿简岐山斋与谢散木话别》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该文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景观。以下是对《将之铁城舟次平山宿简岐山斋与谢散木话别》一文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慎,明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字升庵,号逸史,晚年自号博南山人。他出生于四川新都,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已显露文学天赋。
  1. 作品原文
  • 将之铁城舟次平山宿简岐山斋与谢散木话别
    江汉东流,余舟中望其西涯。楚尾巴头,一炬一帆残照里,晚烟孤树起寒猿。
  1. 内容解读
  • 第一段:“江汉东流,余舟中望其西涯。楚尾巴头,一炬一帆残照里,晚烟孤树起寒猿。”

  • 这句诗描述的是诗人乘坐小船顺江而下的情景。”江汉东流”指的是长江和汉江在东方汇合,而”舟中望其西涯”则表明诗人正在船上,目光投向远处的西边。”楚尾巴头”是指湖北和湖南的边界,”孤树起寒猿”形容傍晚时分,一只孤独的猿猴在冷清的树旁啼叫。

  • 第二段:“将至铁城舟次平山宿简岐山斋与谢散木话别”

  • 这部分描述了诗人即将到达目的地“铁城”,并在那里住宿。”铁城”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或者是一个象征性的地点。

  1. 艺术特色
  • 杨慎的这篇游记散文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他的写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文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融入了对人文环境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1. 历史背景
  • 该文创作于明代,那时的交通和通讯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因此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记录所见所闻,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 通过对铁城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地理风貌和社会状况,对于研究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文化意义
  • 杨慎的这篇游记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代社会风情和地理变迁的重要资料。

《将之铁城舟次平山宿简岐山斋与谢散木话别》是一篇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