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西竺禅院与僧夜话

闲身随处息征蓬,静掩禅扉话不穷。
百结水田孤烛底,一区金地万山中。
潭光洞牖呈初月,竹韵垂檐答响风。
几欲诛茅深谷去,芒鞋踏破不如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西竺禅院与僧夜话》并非成鹫所作,而是唐代刘得仁的《游西湖天竺书所见》。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夜宿西竺禅院的情景,传达了诗人对僧人深夜长谈时所感受到的宁静与清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宿西竺禅院与僧夜话》由唐代刘得仁所作,诗中通过夜晚的禅院生活,表达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刘得仁是晚唐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游西湖天竺书所见》则描绘了他在西天竺的所见所闻,其中融入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感慨。
  2. 诗歌原文:“石井灵泉镜样方,龙宫流出倍甘香。闲身随处息征蓬,静掩禅扉话不穷。百结水田孤烛底,一区金地万山中。潭光洞牖呈初月,竹韵垂檐答响风。几欲诛茅深谷去,芒鞋踏破不如公。”
  3. 诗歌解析:《宿西竺禅院与僧夜话》中的“闲身随处息征蓬”表现了诗人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如同飘荡的蒲公英一般;“静掩禅扉话不穷”描绘了深夜中与僧人对话的场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整首诗通过对西天竺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4. 文学价值:刘得仁的诗作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美的细腻捕捉而受到赞誉。《游西湖天竺书所见》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五言律诗,通过夜晚的禅院生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热爱。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文人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也展示了作者们对于生活、自然和心灵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