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林元旦

云里开门四望低,早莺啼遍乱峰西。
远钟出郭仍归寺,宿雨添泉尽赴溪。
心树渐枯同古桂,鬓花潜长逐新荑。
春来莫道无筋力,一日还应灌百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翠林元旦》是清代诗人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
  •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广东番禺人,明隆武时诸生。清后成为僧人,法号光鹫,又名迹删,易名成鹫,号东樵山人。有《咸陟堂文集》、《诗集》传世。
  1. 诗歌原文
  • 云里开门四望低,早莺啼遍乱峰西。远钟出郭仍归寺,宿雨添泉尽赴溪。心树渐枯同古桂,鬓花潜长逐新荑。春来莫道无筋力,一日还应灌百畦。
  1. 诗歌赏析
  • 首联“云里开门四望低,早莺啼遍乱峰西”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四周的景色,鸟儿在乱石中鸣叫的景象。颔联“远钟出郭仍归寺,宿雨添泉尽赴溪”则表现了从城外传来的悠扬钟声和因宿雨而汇入溪流的泉水。颈联“心树渐枯同古桂,鬓花潜长逐新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衰老的感慨和对新生事物的向往。尾联“春来莫道无筋力,一日还应灌百畦”则是诗人鼓励人们要积极面对生活,即使是春天也要像浇灌田地一样努力工作。
  1. 文学价值
  • 《翠林元旦》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其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还反映了诗人深邃的人生感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1. 历史背景
  • 成鹫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状况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迁。
  1. 文化意义
  •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一,《翠林元旦》不仅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特色,还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人生和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翠林元旦》不仅是成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诗,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才华,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激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