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踪迹恐人知,一笑相逢是别时。
苦海看谁先到岸,长途怜我始分岐。
贫惭轵里能将母,老怪柴桑亦恋儿。
底事累君良不浅,未应还索赠行诗。
归隐罗浮留别陶握山罗戒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隐罗浮留别陶握山罗戒轩》是明代诗人成鹫的作品,该诗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他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
诗句鉴赏:这首诗中,成鹫通过描绘入山之始的“入山踪迹恐人知”与离别时的“一笑相逢是别时”,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心境,以及面对离别时既无奈又释然的情感。他写到:“苦海看谁先到岸,长途怜我始分岐。”“贫惭轵里能将母,老怪柴桑亦恋儿。” 这些诗句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文化背景及影响:《归隐罗浮留别陶握山罗戒轩》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承载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同时也折射出了明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成鹫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文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坚守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追求。
《归隐罗浮留别陶握山罗戒轩》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