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车马去腾腾,水尽山穷有佛灯。
云气簇来成骤雨,路人行过见孤僧。
一畦旧绿添新藚,半角闲房挂古藤。
乘此吃茶休歇去,两条寒涕任垂膺。
雨后宿琉璃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宿琉璃庵》的作者为明末清初诗人成鹫。成鹫,字静闻,号紫阳山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以其深邃的佛学造诣和精湛的诗艺而著称于世。
《雨后宿琉璃庵》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首句“常时车马去腾腾”描绘了平日里车马喧嚣、行人匆忙的景象,形成与下文静谧环境的鲜明对比。“水尽山穷有佛灯”,不仅点出了山水尽头处隐约可见的佛灯,也象征着心灵归宿的宁静与指引。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雨后琉璃庵的独特景致和诗人的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禅意盎然的画面。
在探讨这首诗之前,有必要对成鹫及其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成鹫生活在一个动荡而又富有宗教色彩的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创作深受其时代影响,尤其是对于佛教的信仰和理解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作为一位有着深厚佛学造诣的诗人,成鹫在诗歌中往往能够捕捉到禅宗思想中的精髓,并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诗歌之中。
成鹫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雨后宿琉璃庵》虽然以诗歌为主要形式,但成鹫还涉及了绘画等艺术领域。据记载,他曾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这从侧面反映了他对于艺术的热爱以及将艺术与哲学相结合的理念。这样的背景不仅让成鹫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元,也为后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雨后宿琉璃庵》不仅展示了成鹫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更深刻地揭示了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生活哲学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鹫的思想世界,并从中汲取关于生命、自然和心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