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马卧仙

寄语东林十八贤,寻思旧约过新年。
青山一入归无梦,白首重来待有缘。
僧似行云闲未得,官如传舍久应迁。
何当岐路逢君处,戴笠乘车各爽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马卧仙》是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情、人生以及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成鹫的生平: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广东番禺人。他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自行落发为僧,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成鹫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僧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曾在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等地居住,并与其他许多知名人士有往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以诗文闻名于世。
  1.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赠马卧仙》是成鹫的一首诗,全诗如下:“龙骧虎步随高下,此翁岂合居林野。中原射策先冠军,肘后骊珠光照夜。河清海晏靖烽烟,缓带轻裘见儒雅。西园词赋拟曹刘,东阁文章追董贾。著书先著春秋歌,丘明公谷如尔何。年过五十犹学易,两仪四象交森罗。倚马千言飞露布,吹毛三尺降么么。雄才大略谁先后,今之卧仙前伏波。等闲事业从头数,夜半鸡声催起舞。此心此志畴得知,上有君恩下慈母。”
  • 译文: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位智者在夜晚沉思的画面。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友谊以及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例如,“龙骧虎步随高下”形容其人举止不凡;“中原射策先冠军”则赞颂其才智过人;“河清海晏靖烽烟”,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景象。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1. 主题与思想
  • 友情与忠诚: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智者的形象,传达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和忠诚的信念。诗中的智者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成就,更在品德上备受尊重。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忠诚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人生哲学:通过对智者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人生哲学。诗中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与从容。
  • 自然与和谐:诗中的自然环境被赋予了极高的美学价值,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试图表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1. 艺术手法与风格
  • 象征与隐喻: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深刻且富有层次。例如,“龙骧虎步”象征着智者的威武与智慧,而“河清海晏”则寓意着国家的安定与和谐。
  • 意象的使用:诗人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河清海晏”、“缓带轻裘”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 韵律与节奏:诗的韵律和节奏也极具特色,使得整首诗既庄重又不乏灵动。通过对仗和排比的运用,诗人构建了一种既有力度又有美感的诗歌形式。
  1. 文学评价与影响
  • 历史评价:在历史上,这首诗因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赞誉。《楞严直说》等其他作品也展示了成鹫的文学才华和宗教情怀。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佛教经典的深入研究,还展现了他对生活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 现代影响:尽管成鹫生活在数百年前,但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深远。现代学者对他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成鹫的思想也激励着现代人寻求内心平静与精神升华的途径。
  • 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鹫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哲学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寄马卧仙》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