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江望白云山

扁舟独渡珠江水,野客登临耳目宽。
绀殿钟声移棹听,白云山色隔城看。
遐心指点峰千叠,生计商量钓一竿。
今夜月明何处宿,梦魂应绕郑仙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泛珠江望白云山》是明代诗人成鹫的作品。该作品描绘了诗人独自泛舟珠江,远望白云山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的敬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因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等处。
  • 文学成就:成鹫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他的诗在灵运、香山之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 诗歌原文
    《泛珠江望白云山·其一》的原文如下:
    扁舟独渡珠江水,野客登临耳目宽。
    绀殿钟声移棹听,白云山色隔城看。
    遐心指点峰千叠,生计商量钓一竿。

  2. 诗句解析

  • “扁舟独渡珠江水”:描绘了诗人独自泛舟珠江的情景,展现了其超然的心境和孤独感。
  • “野客登临耳目宽”:表达了登高远眺,心胸开阔的感觉,暗示诗人摆脱尘世纷扰,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 “绀殿钟声移棹听”:以声音为媒介,传达出诗人对宗教的敬仰和心灵的净化。
  • “白云山色隔城看”:利用视觉上的遥远,加深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 “生计商量钓一竿”: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即使生活简朴,也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 主题思想
  • 自然与宗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 超然物外:通过独自泛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
  • 人生哲理:诗中的“生计商量钓一竿”,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淡然和对简单生活的热爱。
  1.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诗歌用词讲究,韵律和谐,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 情景交融:诗中的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意境和诗意。
  • 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1. 历史文化背景
  • 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精神寄托,创作了大量反映个人情感和时代风貌的诗歌。
  • 佛教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佛教文化对文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后世影响
  • 文学价值: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 教育意义:作为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它对现代文学教育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读者体验
  • 情感共鸣: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向往和超然。
  • 审美享受:《泛珠江望白云山》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美的享受。

《泛珠江望白云山》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