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梅园

明知熟境最难忘,借得园林当宝坊。
长揖红尘归白社,暗移圆月入方塘。
鹿门旧识庞居士,兔径重游孟八郎。
荆棘满园须护笋,老来高节看谁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移居梅园》是诗人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从繁华尘世转向自然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1. 诗作原文
    明知熟境最难忘,借得园林当宝坊。
    长揖红尘归白社,暗移圆月入方塘。
    鹿门旧识庞居士,兔径重游孟八郎。
    荆棘满园须护笋,老来高节看谁长。

  2. 创作背景:成鹫(1637-1722)广东番禺人,明隆武时诸生,清初为僧,号东樵山人。他的诗集《咸陟堂文集》和《诗集》传世。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可能是在诗人晚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后,选择退隐到梅花园中,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

  3. 艺术风格:《移居梅园》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首联“明知熟境最难忘,借得园林当宝坊”展现了诗人对熟悉环境的眷恋与对新环境的期待。颔联“长揖红尘归白社,暗移圆月入方塘”则通过生动的比喻,传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然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颈联“鹿门旧识庞居士,兔径重游孟八郎”引入了历史上的人物,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尾联“荆棘满园须护笋,老来高节看谁长”则抒发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坚守高洁品格的赞美。

  4. 文化意义:《移居梅园》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在那个时代,文人常常面临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他们往往选择退隐山林,寻找内心的平静。成鹫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传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此外,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移居梅园》不仅是成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