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东湖谒新长老

湖畔维舟觐法筵,可堪行脚逼衰年。
遐心钝置朱明路,僧次叨陪白发禅。
高柳低花啼鸟外,疏星残月报钟边。
晨参晚课长如此,回首家风却宛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泊东湖谒新长老》是明代诗人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成鹫的生平:成鹫,字仁显,号西樵,明代浙江钱塘人,是“公安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成鹫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在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后,曾任职于多个地方,包括南京、江西和浙江等地。
  1. 诗歌原文
  • 诗作全文:湖畔维舟觐法筵,可堪行脚逼衰年。遐心钝置朱明路,僧次叨陪白发禅。高柳低花啼鸟外,疏星残月报钟边。晨参晚课长如此,回首家风却宛然。
  •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对东湖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湖畔维舟觐法筵,可堪行脚逼衰年。”描绘了作者在湖畔搭船拜访新长老的场景。颔联“遐心钝置朱明路,僧次叨陪白发禅。”则反映了作者因年事已高而无法远游,只能陪伴僧人修行的心态。颈联“高柳低花啼鸟外,疏星残月报钟边。”以自然景物来衬托出宁静祥和的僧侣生活。尾联“晨参晚课长如此,回首家风却宛然。”则表明了作者虽然身在异乡,但对家乡的传统依然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成鹫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敬仰以及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他的情感深沉而真挚,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湖畔、法筵、朱明路、高柳、低花、啼鸟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时间(晨参晚课)、地点(东湖)等元素,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感和代入感。
  • 艺术风格:成鹫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韵美。他的诗作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形式,既有律诗的规整,又不失自由灵活的特点。这种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易于诵读,又富有表现力。
  1. 诗歌背景
  •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成鹫的《舟泊东湖谒新长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 社会影响:成鹫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许多读者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这也为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舟泊东湖谒新长老》在艺术手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诗篇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欣赏。其次,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生动有力。最后,诗篇还注重了节奏感的把握,使得整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 思想内涵:除了形式上的创新外,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也相当丰富。诗人通过描绘东湖景色和与新长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同时,诗篇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感慨和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舟泊东湖谒新长老》作为明代诗人成鹫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