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凉公事暇,乘兴一登楼。
云气千山雨,松声万壑秋。
堤平芳草合,天远大江浮。
日暮行人少,空横野渡舟。
登临江清风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临江清风楼》是明朝诗人祁顺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背景:祁顺,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人,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因与皇帝朱祁镇音近避讳而选二甲第二名,授兵部主事,出巡山海关,后转户部督饷临清,升员外郎郎中等职。其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原文:晚凉公事暇,乘兴一登楼。云气千山雨,松声万壑秋。堤平芳草合,天远大江浮。日暮行人少,空横野渡舟。
主题思想:诗中描绘了登临江清风楼所见之景,云气、雨露、松声、大江、芳草、夕阳等意象交织,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感慨。
艺术手法:祁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和比喻,如“云气千山雨”、“松声万壑秋”,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描述的景象。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衬托人的心境,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影响:清风楼不仅是一处观光胜地,也成为了沧州的文化象征。《登临江清风楼》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为沧州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登临江清风楼》不仅是祁顺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