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萧伯铉太守

义气何曾让古人,历扬中外廿年春。
度支财赋轻刘晏,刺史循良共信臣。
镌石有文彰令德,传家无子拜荒坟。
仁人寿矣成虚语,我恐皇天亦不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萧伯铉太守》是明代诗人江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萧伯铉太守的政绩和身后之事,展现了其一生的光辉与遗憾,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其贡献的高度评价。具体分析如下: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江源(明广东番禺人),字一原,成化五年进士,曾任上饶知县,清讼狱,后迁至户部主事、郎中等职。他以忤权贵出为江西按察佥事,历任四川副使,晚年归隐泉石,用诗自娱。
  • 文学成就:江源在任上饶知县期间,清讼狱,百姓感服。迁户部主事时,清慎自持,且有文誉;因忤权贵,被出为江西按察佥事。其作品《桂轩集》亦有记载,可见其学识与才情。
  1. 诗歌原文
  • 诗句赏析:“义气何曾让古人,历扬中外廿年春。度支财赋轻刘晏,刺史循良共信臣”等句子表达了对萧太守政绩的高度赞扬和对其人生结局的惋惜。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萧太守的功绩,也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人的价值观。诗人通过对萧太守的描述,展示了其政绩和人格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文人的思想观念。
  1.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江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同时,他也注重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悦耳动听。
  • 意象选择:诗人选取了“义气”、“度支”、“刺史”、“荒坟”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对比和叠加,展现了萧太守一生的辉煌与遗憾。
  1. 文化影响
  • 社会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思。它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同时也反映了文人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它通过赞美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传达了对于公正、诚信、责任等价值观的尊重。这对于培养人们的品格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读者感悟
  • 历史认知: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 人生启示:诗中的“仁人寿矣成虚语,我恐皇天亦不仁”等句子,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即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这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吊萧伯铉太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篇历史的记录。它通过对萧太守一生的回顾和评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观念。同时,这首诗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