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喜晴

三年好景忧中度,今岁中秋大放晴。
万里碧空星彩烂,满天凉露月华明。
桂香尊俎喷龙脑,花拥笙歌咽凤声。
清赏不知更漏永,只疑身世在蓬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喜晴’,又称《中秋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通过描绘秋月、秋色、中秋之喜等元素,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2. 诗歌解析

  • 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对圆月之美以及与月亮相关的各种联想与感慨。
  • 把酒问青天:诗人借助饮酒的动作,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好奇。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反映了诗人对天上宫殿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 我欲乘风归去:表现了诗人对于逃离尘世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揭示了诗人对于高耸入云的建筑的恐惧感,同时反映了他对人间温暖的渴望。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强调了与亲友共享美好时光的重要性,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呼应。

3. 诗歌意义与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中秋节,当时白居易因被贬谪而心情郁闷,无法与家人团聚。在中秋佳节之际,他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4. 文化影响

《中秋喜晴》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更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征,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家国情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此外,诗中的许多意象和情感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欣赏。

‘中秋喜晴’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人文情感的作品。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珍惜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