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行

自恃天然貌,黄金未足悭。丹青最是无情物,断送佳人出玉关。
中官押出归无路,泪湿琵琶面如土。马蹄西去入毡城,惟听黄河流水声。
惆怅茫茫胡地月,清光不似汉宫明。翻恨将军万户封,却将宫女远和戎。
堂堂可笑刘天子,世与匈奴作舅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雅·行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其主题和背景历来有较大争议。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周家忠厚、仁爱及草木的赞美,展现了一种和谐与尊敬的氛围。下面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大雅·行苇》:

  1. 诗作内容
  • 基本结构:该诗通常被认为包括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描述的是周家对家族和外界都表现出的深厚仁爱,后半部分则强调了这种仁爱所带来的福禄。
  • 象征意义:《大雅·行苇》通过描绘周家的仁厚形象,象征着古代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诗中的“周家”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他们的道德行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楷模。
  1. 文化背景
  • 《毛诗序》观点:《毛诗序》在解释这首诗时,强调了它的忠厚主题。认为周家之所以能够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是因为他们具备忠厚的美德。
  • 汉古文经学看法:汉古文经学家如郑玄等则认为《大雅·行苇》反映了周朝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风气,强调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1. 艺术特色
  • 语言特点:诗歌采用四言体,这种形式在《诗经》中较为常见,简洁而有力,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理念。
  • 象征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词汇和意象,如“行苇”不仅指植物本身,也隐喻了周家的德行和行为。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大雅·行苇》作为《诗经》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状况,还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后世的许多诗歌都借鉴了这首诗中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其评价不一,有的赞赏其为忠厚的典范,有的则批评其过于理想化。然而,无论如何,这首诗都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研究。

《大雅·行苇》不仅是一首反映古代社会理想状态的诗歌,也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