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坛待月

清斋饭罢暮钟时,塔里传灯树影稀。
僧在上方秋寂寂,月生东海夜迟迟。
风幡著相心先动,明镜非台性自知。
却笑黄梅留偈别,三更衣钵使人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提坛待月》是明代何维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内心世界的感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清斋饭罢暮钟时,塔里传灯树影稀。
    僧在上方秋寂寂,月生东海夜迟迟。
    风幡著相心先动,明镜非台性自知。
    却笑黄梅留偈别,三更衣钵使人疑。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菩提坛待月》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诗中“秋寂寂”与“夜迟迟”等词汇,营造出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象征手法:诗中的“风幡著相心先动”以及“明镜非台性自知”采用了象征手法,暗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思考空间,引导读者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 哲理意味:整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于人生、宇宙、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的“三更衣钵使人疑”一句,更是将禅宗哲学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何维柏(1504年-1570年),字乔仲,明代广东南海人。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曾担任御史、礼部侍郎等职,但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官归隐。何维柏一生历经起伏,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时代背景:明朝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文人墨客多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作品。何维柏作为当时的文人,其作品也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菩提坛待月》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艺术才华,还可以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