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北衣冠透直南,各将缨足濯湘潭。
达人到处覃清化,处士何人肆横谈。
伊傅俟时离稼筑,范韩当宁正冠簪。
投闲共际升平日,吟酌何妨会再三。
张同府菊会再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同府菊会再和》是明代诗人吴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展现了明代文人的诗歌风貌。
吴琏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诗增添了丰富的历史维度。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在含山县担任知县期间,面对饥荒,吴琏通过制作粥糜救助流移百姓,并教授《周易》给学生。他的这些事迹反映了一个文人的社会责任和仁爱之心。在政治环境不佳时,吴琏选择了辞职归隐,这可能也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使其作品更具有隐逸的色彩与哲理性。
从文学价值来看,《张同府菊会再和》体现了吴琏精湛的诗歌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明代文人,吴琏的诗歌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道德修养和情感表达。《张同府菊会再和》中“直北衣冠透直南,各将缨足濯湘潭”等句,描绘了一幅文人雅集、交流学问的场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清正廉明的追求。
通过对《张同府菊会再和·其一》等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吴琏擅长运用典故和比喻,使诗词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意。如“伊傅俟时离稼筑,范韩当宁正冠簪”一句,借用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隐喻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自己的处世哲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吴琏的诗歌不仅展示了明代文学的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社会责任感。
《张同府菊会再和》作为明代诗歌的瑰宝,不仅反映了吴琏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境界,而且体现了明代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明代历史和文化的学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部珍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