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怀陈尧勋

空斋听雨夜,芳树转秋声。
拥褐饶寒色,谈诗忆友生。
扁舟湖海兴,斗酒薜萝情。
那得狂相傍,长歌对月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怀陈尧勋》是明代佘翔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雨后的宁静景象以及作者与友人陈尧勋的深厚友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在雨后夜晚对自然美景的无限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佘翔(1509—1579),字叔翔,号青莲居士,明代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和隐逸为主题,擅长抒情诗,尤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见长。《雨后怀陈尧勋》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空斋听雨夜,芳树转秋声:描述的是作者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独处于空荡的书房中,倾听着窗外绵绵细雨的声音,同时感受着周围芳草落叶的气息。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触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稍带凄凉的氛围。
  • 拥褐饶寒色,谈诗忆友生:这里的“拥褐”指的是穿着粗布的衣服,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因寒冷而裹紧衣物的情景。而“谈诗忆友生”则表达了作者在寒冷中仍念念不忘朋友的情感。这句诗通过对比冷暖,突出了友情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 扁舟湖海兴,斗酒薜萝情:描述了作者乘着小船在湖海间畅游的情景,以及他在酒桌上与友人畅饮的情景。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在闲暇之余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
  • 那得狂相傍,长歌对月明:最后两句则是对全文的升华。作者用“那得狂相傍”表达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感,而“长歌对月明”则表达了作者面对孤独时的豁达和乐观,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1. 主题思想:《雨后怀陈尧勋》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作,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歌颂,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此外,诗歌还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窗口。

《雨后怀陈尧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明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特点,还能体会到古人在自然和社会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