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浦作

天涯飘泊处,日暮动深情。
身世随蓬转,关山对月明。
西江初挽粟,南粤未休兵。
如此艰难道,非关学请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平浦作》是明代佘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天涯漂泊、身世如蓬草般的情境中,表达出对国家边陲之地的忧虑及个人命运的无常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佘翔(1490年—1553年),字叔龙,号樵史,南直隶无锡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后成为明朝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了诗歌、散文等多个文体,其中尤其以诗歌闻名,尤擅长五言律诗。
  1. 作品原文与注释
  • 原文节选:《泊平浦作》,天涯飘泊处,日暮动深情。身世随蓬转,关山对月明。西江初挽粟,南粤未休兵。如此艰难道,非关学请缨。
  • 注释说明:该诗以“泊平浦作”为题,表达了诗人在边远地方漂泊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慨。诗句内容深刻,语言精炼,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时势的关注。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身处边疆的孤独与辛酸。“天涯飘泊处,日暮动深情”,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 意境营造: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身世随蓬转”,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漂泊不定和命运的无常。同时,“关山对月明”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引人深思。
  • 哲理性: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如“如此艰难道,非关学请缨”,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1. 作品评析
  • 艺术成就: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水平。它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规范,更在内容上富有深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 历史影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泊平浦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1. 写作背景
  • 时期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中叶,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边境地区的动荡不安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感到前途未卜,因此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尤为突出。
  • 作者经历:佘翔本人经历了官场的浮沉和个人生活的起伏,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这也反映在他诗歌的创作中。

《泊平浦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受到赞誉,还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个人情怀而备受关注。这首诗不仅是佘翔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