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承西园催菊

竹影参差夕照斜,不知秋色在谁家。
葛巾倒著东篱下,几度衔杯问菊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伯承西园催菊》是明朝诗人佘翔创作的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佘翔,字宗汉,号凤台,福建莆田人。他于嘉靖三十七年考中进士,曾任全椒知县,与御史有议。在诗歌领域,他的代表作包括《李伯承西园催菊》,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1. 诗歌原文
  • 竹影参差夕照斜,不知秋色在谁家。
  • 葛巾倒著东篱下,几度衔杯问菊花。
  1. 作品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秋日黄昏中竹林和菊花的细节描写,佘翔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竹影参差”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不知秋色在谁家”则引发读者对季节变换的思考,增强了诗作的艺术表现力。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然不详,但可以推断是在明代的一个秋天,那时佘翔可能正处于一个宁静的下午,坐在西园之中。他看着夕阳西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是佘翔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他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1. 社会影响
  • 《李伯承西园催菊》作为佘翔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因其精美的文学价值而被后人传颂,也因为它所传达的生活哲理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 这首诗在当代仍然被广泛引用和研究,无论是在文学评论还是在文化研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李伯承西园催菊》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人诗词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

《李伯承西园催菊》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