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参差夕照斜,不知秋色在谁家。
葛巾倒著东篱下,几度衔杯问菊花。
诗句原文与译文
诗歌赏析与创作背景
诗句原文:
竹影参差夕照斜,不知秋色在谁家。
葛巾倒著东篱下,几度衔杯问菊花。译文:
竹林的影子参差不齐地映衬着夕阳的余晖,不知道秋色究竟隐藏在谁家的屋檐之下。
葛布做的头巾随意地搭在东边篱笆下,我多少次举杯询问那盛开的菊花。关键词解析:
- 竹影参差:描绘了傍晚时分,竹林中光影交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夕照斜:夕阳西下,光线斜射,给人以温暖而又稍带凉意的感觉,增加了诗中的意境与层次。
- 不知秋色: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迷茫和好奇,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期待或不确定。
- 几度衔杯:多次举杯,暗示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对秋天到来的喜悦,同时也展示了饮酒作乐的生活态度。
- 菊: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长寿,是秋天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常吟咏的对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秋天傍晚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竹影参差”和“夕照斜”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静美之地。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季节变迁的敏感捕捉和深刻感悟。创作背景:
《李伯承西园催菊》的创作背景主要与作者佘翔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据资料显示,佘翔曾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后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他的这一生活态度反映出其对于官场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这首作品也可能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某些特点,如官场的腐败、政治的不稳定以及知识分子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