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庭严祀典,冠冕萃吾乡。
霄汉回清乐,星辰入画裳。
万年仍俎豆,千仞自宫墙。
此日斯文地,瞻依病未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孔庭严祀典,冠冕萃吾乡。
霄汉回清乐,星辰入画裳。
万年仍俎豆,千仞自宫墙。
此日斯文地,瞻依病未忘。
《八月丁日》是明代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八月丁日》作为一首古典诗歌,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还通过其艺术魅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何景明是明代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何景明八岁能作文,十五岁中举人,后成为弘治十五年进士,并授中书舍人。然而,正德初年因刘瑾之事,何景明辞官归隐,直至去世。他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被誉为“前七子”,这标志着他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八月丁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何景明及其时代文化的重要文献。诗中通过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表达了对古代礼制的尊重以及儒家文化的传承,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代开始,每年仲春(二月)或仲秋(八月)的上丁日进行祭祀孔子的礼仪。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传统延续了千余年。
《八月丁日》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崇敬与继承。《八月丁日》的阅读与理解,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