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倾城色,开仍傍杏坛。
日迟深院落,风转曲阑干。
不恨先桃李,皆言胜牡丹。
春华惟在此,游客好相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亦是倾城色,开仍傍杏坛。
日迟深院落,风转曲阑干。
不恨先桃李,皆言胜牡丹。
春华惟在此,游客好相看。
《袁秀才书院芍药》是一首赞美芍药的诗词,出自清代何景明之手。
《袁秀才书院芍药》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芍药的美丽及其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诗中“亦是倾城色,开仍傍杏坛”表达了芍药花朵之美足以令人倾心,而其位置又恰好靠近书院,象征着知识与美的存在。“日迟深院落,风转曲阑干”,则形象地勾勒出芍药盛开时,暮色沉沉之中院落显得更加静谧,风轻轻吹过曲折的栏杆,增添了几分诗意和动感。
诗中还透露出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与赞美。“不恨先桃李,皆言胜牡丹”,何景明在此不仅赞美了芍药的美丽,更是将之与牡丹相比较,认为芍药自有其独特之处,值得赞赏。而这种审美体验也体现在其他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如白居易、杨万里和文征明等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赞美过芍药。
《袁秀才书院芍药》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