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寄粹夫

一叶悲天地,秋风泪万行。
江河无日夜,边塞有烟霜。
雁鹄思高起,龙蛇愿久藏。
蓬瀛何处涉,头白恨无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日寄粹夫》是明代诗人何景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岁月的忧虑。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诗人背景
  •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便能作文,并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九岁时中进士,被授予中书舍人。
  1. 诗歌原文
    《立秋日寄粹夫》:
    一叶悲天地,秋风泪万行。
    江河无日夜,边塞有烟霜。
    雁鹄思高起,龙蛇愿久藏。
    蓬瀛何处涉,头白恨无梁。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忧虑。”一叶悲天地”、”秋风泪万行”描绘出一幅落叶纷飞、秋风吹过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哀愁。”江河无日夜,边塞有烟霜”则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边塞战争的忧思,暗示着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雁鹄思高起,龙蛇愿久藏”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状态的渴望。最后两句”蓬瀛何处涉,头白恨无梁”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晚年的焦虑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暗含着一种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无奈。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何景明运用了典型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一叶悲天地”中的“一叶”象征着秋天的萧瑟,而“天地”则扩大了这种感受的空间,使得整个场景显得宏大而深远。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如“江河无日夜”中的“无日”和“无夜”,以及“边塞有烟霜”,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此外,何景明在诗句的排列上也显示出了匠心独运,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和谐又富有节奏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

《立秋日寄粹夫》不仅是何景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其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社会反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国家和时代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