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叹三首

季冬十日雨不娓,寒烟冻雾何凄凄。
城头无由见白日,坂下只是愁黄泥。
乡中饿叟纳官赋,白头赤脚行中路。
薄暮临河望郡城,水深岸滑何由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雨叹三首》是元代文学家宋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冬雨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与个人情感的流露。下面将介绍此诗:

  1. 作品背景:《冬雨叹三首》创作于元代,具体时间不详。宋褧(约公元1295年—约公元1340年),字显卿,号铁山先生,元朝文学家、诗人,与虞集、杨载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深受当时文人喜爱和后世学者推崇。

  2. 作品内容:《冬雨叹三首》中,宋褧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冬季的阴雨天气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首篇“十月楚天雨,同云暗八荒。前山应是雪,此地不成霜。”表达了作者对冬雨带来的凄凉景象的感慨。随后的篇章中,他描述了雨水带来的不便和对生活的影响。如“气混朝岚重,声兼夜漏长。閒庭断来往,幽思渺无方。”等句子,展现了冬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面对自然现象时所感受到的情感波动。

  3. 艺术特色:《冬雨叹三首》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宋褧通过对冬季雨天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能力,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充分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美学特点。

宋代的《冬雨叹三首》不仅是宋褧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元代社会文化氛围的真实写照。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