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鹅池庄与故人王惟材闲酌

秋水浮田叶,凉风吹稻花。
白衣燕客醉,红树楚人家。
翡翠鸣鱼笋,鸳鸯立钓车。
鹅池堪避地,与尔种胡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鹅池庄与故人王惟材闲酌》是明代诗人宋登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宋登春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下面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宋登春,明真定府新河人,字应元号海翁晚号鹅池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少时能诗善画嗜酒慕侠。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后,他选择了隐居生活。
  • 艺术成就:除了诗歌创作,宋登春还擅长绘画,并有《鹅池集》、《燕石集》等著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 开篇描绘:首句“秋水浮田叶,凉风吹稻花”便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田野风光,水面上漂浮着稻田的叶子,微风轻抚过金黄的稻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氛围。
  • 主体描写:“白衣燕客醉,红树楚人家”描绘了一幅楚地风情的画面,白衣的燕子在湖边飞舞,仿佛在寻找栖息之地;而远处的红树则映衬着农家的生活,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 自然景观描写:接下来的句子“翡翠鸣鱼笋,鸳鸯立钓车”继续描绘了自然景观中生动的细节,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发出清脆的声音;而在岸边,一对鸳鸯悠闲地站立在钓鱼车上,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 情感表达:“鹅池堪避地,与尔种胡麻”以鹅池为背景,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尘世纷争,与朋友们一起种麻养家的愿望。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与故人王惟材之间深厚的友情及相互支持的情感。
  1. 主题思想
  • 友情颂扬: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颂扬。在诗中,宋登春不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是在通过这些景象来表达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 隐逸情怀:此外,诗中的“与尔种胡麻”一句也透露出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这种隐逸情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体现了文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白衣燕客”、“红树楚人家”、“翡翠鸣鱼笋”,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增添了诗歌的诗意。
  • 语言风格:宋登春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自然景物的美,同时也能够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诗人的作品,《秋日鹅池庄与故人王惟材闲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 启示作用:这首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古代诗歌的机会,更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和珍惜那些能让心灵得到平静和滋养的事物。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村,我们都可以尝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将这些美好的瞬间转化为我们心灵的养分。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秋日鹅池庄与故人王惟材闲酌》的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作者是明真定府新河人,字应元号海翁晚号鹅池生。因此,了解其创作时期的具体信息可能较为困难。
  • 文学流派:虽然宋登春的诗歌主要属于唐诗派,但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宋代诗歌的特点,使得他的诗歌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不失个人的创新之处。

《秋日鹅池庄与故人王惟材闲酌》不仅是宋登春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佳作,也是明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文艺追求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