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郑伶琵琶

郑伶名价重江东,五百梨园伎尽空。
子夜猿啼残月白,上林莺老落花红。
江头商妇愁无限,塞外明妃恨不同。
可惜曹纲今去远,何繇两市斗西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郑伶琵琶》是明代吴俨的作品,其内容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
  • 吴俨是明朝常州府宜兴人,字克温,号宁庵。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出身,后因遭刘瑾中伤而罢官。
  • 在刘瑾诛死后复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吴俨在政治生涯中经历了波折,最终因直言进谏不被采纳而病逝,谥文肃。
  • 吴俨的诗文均表现出庄重的风格,他的诗词以清丽见长,有著作《吴文肃公摘稿》流传后世。
  1. 作品赏析
  • 《听郑伶琵琶》一诗,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感悟和高度赞赏。郑伶名价重江东,五百梨园技尽空,描绘了郑伶技艺的高超和梨园艺人们的技艺之荒废。
  • 诗句子夜猿啼残月白,上林莺老落花红,则通过自然景象来衬托人物的情感变化,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 江头商妇愁无限,塞外明妃恨不同,表达了对民间妇女和远方女子命运的同情。
  • 曹纲今去远,何由两市斗西风,暗喻了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
  1. 文化价值
  • 《听郑伶琵琶》作为明代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音乐风貌,还折射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追求。
  • 通过对郑伶琵琶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融合,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历史感和艺术魅力。
  • 作品中的语言精炼,意象丰富,既有深沉的历史意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其成为研究明末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听郑伶琵琶》不仅是一首具有文学价值的诗歌,更是承载着明代音乐文化、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