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墓叹

废墓丛荆榛,下有妖狐穴。哀魂泣杜鹃,化作枫林血。
颓波声断夕阳空,伤心莫向英雄说。恩亦不堪酬,仇亦不堪雪。
神仙寂灭天地古,世故茫茫几销歇。吴王台上望胥江,依然冷浸清秋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鼎芳的《废墓叹》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其原文、译文及赏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以下是对《废墓叹》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吴鼎芳,明代诗人,以其精湛的诗歌技艺和深邃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诗作往往蕴含着对时局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因此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2. 作品原文:《废墓叹》作为吴鼎芳的作品,全诗如下:“废墓丛荆榛,下有妖狐穴。哀魂泣杜鹃,化作枫林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荒废已久的墓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兴衰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3. 作品赏析:吴鼎芳的《废墓叹》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描写,更是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中“下有妖狐穴”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墓地荒凉的场景,还巧妙地将现实与传说相结合,使得整个意境更加深远。
  4. 创作背景:虽然具体的历史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吴鼎芳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明朝中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正是许多文人忧国忧民情绪的具体体现。
  5.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废墓叹》不仅仅是一首表达悲伤与失落的诗词,它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文化心态。诗人通过描绘墓地的荒芜景象,隐喻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英雄事迹的敬仰。

《废墓叹》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文学经典,更因为它深刻地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历。吴鼎芳的这首作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也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