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箕公新筑草阁

缚竹编茅倚定山,柴门曾设不须关。
老僧入定宵分后,空有江楼日往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箕公新筑草阁》是明代诗人何绛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在自然之中建立的新居,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何绛的生平:何绛,字不偕,号孟门,顺德人,明亡后选择隐居,漫游于罗浮山、西樵山之间。他与陈恭尹等人渡铜鼓洋,探访过明末遗臣,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遗民的关怀。
  1. 诗作原文
  • 诗中“缚竹编茅倚定山,柴门曾设不须关。”描述了隐居者如何用竹子和茅草构筑自己的居所,并设置了一个简易的柴门,表明了其简朴而自足的生活方式。
  • “老僧入定宵分后,空有江楼日往还。”反映了隐居者在夜晚进入禅定的状态,白天则在江边楼台旁来回走动,生活节奏悠然自得。
  1.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诗中的“定山”、“江楼”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象征着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超然。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盼。
  1. 文化意蕴
  • 隐逸文化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中,隐逸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以隐逸生活为理想,他们通过诗文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美和追求。
  • 道家哲学的反映:《赠箕公新筑草阁》中的“入定”、“日往还”等词汇,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关于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思想。

《赠箕公新筑草阁》作为一首描写隐士生活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也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和发扬。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面对世事变迁时的那份超脱与宁静,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