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石草上人

十三学剑耻专诸,十六挥毫赋子虚。
床前红粉床头酒,厩里骅骝邺架书。
悲风动地倾巢垒,旧国无家归燕子。
慷慨悲歌痛陆沉,重胝累茧徒为尔。
男儿无命不封侯,谁料衣冠变楚囚。
终离徽纆辞尘土,长恋龛灯作比丘。
同病相怜三十载,频年多难形骸在。
与君文酒共谈心,屑屑绪言殊未改。
我欲亲君且避人,时向招提寄此身。
绳床促膝常相对,同话三山海上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石草上人》是明代诗人岑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展现。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展开介绍:

  1. 作者简介:岑徵(1627—1699),字金纪,号霍山,南海人。他是明思宗崇祯年间的诸生,后因国变而弃儒从隐。他的性格方介,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怜悯,但同时他也很少得到别人的怜惜。他的交游圈主要是高僧、野人及几位知己好友,这些交往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2. 诗歌原文:《赠石草上人》原文如下:“十三学剑耻专诸,十六挥毫赋子虚。床前红粉床头酒,厩里骅骝邺架书。悲风动地倾巢垒,旧国无家归燕子。慷慨悲歌痛陆沉,重胝累茧徒为尔。”这是一首诗中的片段,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3. 诗歌鉴赏:诗中“悲风动地倾巢垒”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旧国无家归燕子”则反映了个人的无奈与漂泊感。整首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感受。

  4.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那时社会政治局势多变,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赠石草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明代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风采,也能够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