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父母北上

父母生儿迟,教儿苦不早。
儿既下帷久,晨昏亦草草。
数载名不成,父母年已老。
一朝歌鹿鸣,少申罔极报。
宁知倏忽离,门外长安道。
回首望高堂,牵衣泪盈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父母北上》是明代何吾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别父母北上》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描绘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以及对子女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父母生儿迟,教儿苦不早”,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子女的重视,以及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里的“迟”和“苦”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深切期望,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早日成才,为家庭带来荣耀。

诗中“数载名不成,父母年已老”,揭示了时间和责任的双重压力。长时间的努力未能得到认可,同时父母的年纪也逐渐增大,使得这种压力更加沉重。这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反思,也反映了对家庭责任的深刻认识。

诗中的“一朝歌鹿鸣,少申罔极报”,描绘了诗人在成年后对父母的报答。这里的“鹿鸣”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乐制度,象征着子孙的孝行。诗人表达了自己将在成年后以孝道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诗中的“宁知倏忽离,门外长安道”,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无奈。诗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离开家乡,前往长安(今西安)这样的大城市。这种离别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迁移,更是心灵上的一种转变。

诗中的“回首望高堂,牵衣泪盈抱”,传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当诗人远行他乡,面对高堂时,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牵挂和不舍。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这首诗增添了更多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别父母北上》不仅是一首描写父母与子女之间深厚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反映人生哲理和历史背景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观念,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