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罗溪

晓烟临水树层层,波影分明两片灯。
百战江山如昨日,独行踪迹似孤僧。
鸦惊落月翻衰叶,马怯寒风立断冰。
欲谢红尘就林壑,投闲曾有几人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发罗溪》是明末清初诗人何巩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出发前往罗溪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作者经历:何巩道,字子山,号霁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变迁,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
  1. 诗歌内容
  • 首联开篇:“晓烟临水树层层,波影分明两片灯。” 这句话以“晓烟”起笔,描绘了清晨时分雾气缭绕、水面上树影摇曳的景象。诗人站在河边,看到远处灯火闪烁,仿佛是两个小小的灯笼,为这宁静的晨景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 颔联抒情:“百战江山如昨日,独行踪迹似孤僧。”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战争岁月的回忆和感慨。他似乎穿越历史的长河,看到了曾经征战过的山川河流,而此刻自己则如同孤独的僧人,独自行走在这宁静的山林中。
  • 颈联描写:“鸦惊落月翻衰叶,马怯寒风立断冰。” 这里的“鸦惊落月”和“马怯寒风”分别描绘了自然界中的动物因天气寒冷而感到恐惧和不安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 尾联感慨:“欲谢红尘就林壑,投閒曾有几人能。” 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尘世纷扰、追求自然宁静的愿望。他希望找到一处林间的住所,过上隐居的生活,但同时也感叹这样的理想生活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这首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晓烟”、“波影”、“两片灯”、“衰叶”、“断冰”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 语言风格:何巩道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既表现了山水的美景,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 结构安排:全诗遵循了古典诗歌的格律要求,通过严谨的结构安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晓发罗溪》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与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