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柬陶苦子

秋叶初红谢故枝,溪深明月到偏迟。
何当却肉犹难饱,陶自回舟未必悲。
岂忍断云分北雁,尚留馀醉候东篱。
黄尘若肯长封砚,与尔同为无字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秋柬陶苦子》是一首明末清初的古诗,由诗人何巩道所创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何巩道:广东香山人,字皇图,明诸生。入清不仕,诗多故国之思。有《樾巢稿》459篇诗文。
  1. 诗歌原文
    秋叶初红谢故枝,溪深明月到偏迟。
    何当却肉犹难饱,陶自回舟未必悲。
    岂忍断云分北雁,尚留馀醉候东篱。
    黄尘若肯长封砚,与尔同为无字碑。

  2. 诗歌赏析

  • 秋天的自然景象:诗中的“秋叶初红”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而“谢故枝”则暗示了季节更替的凄凉与萧瑟。
  • 人生哲学的思考:“何当却肉犹难饱,陶自回舟未必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洒脱态度。
  • 友情的价值:“岂忍断云分北雁,尚留馀醉候东篱”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身处异地,也不忘彼此间的情谊。
  • 历史的沉重:“黄尘若肯长封砚,与尔同为无字碑”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1. 艺术特点
  • 意象的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秋天的景象作为意象,如“秋叶”、“溪水”、“明月”,这些自然元素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深度。
  • 语言的精炼:何巩道在诗歌中运用了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每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雕琢,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 情感的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于国家、个人命运以及友情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感秋柬陶苦子》创作于明末清初,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 文学价值: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明末清初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1. 后世影响
  • 文人墨客的共鸣:许多文人墨客对这首诗产生了共鸣,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感悟。
  • 教育传承:作为古代诗词的一部分,《感秋柬陶苦子》被收录在各种古诗词教材和文集之中,供后人学习和研究。

《感秋柬陶苦子》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反映时代风貌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