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南华

宝地烟霞辟,西天法界开。
谁知偕计日,得及谒师来。
发藏探灵秘,观空上玉台。
所怜明发路,愿借渡江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南华》是明代李孙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世的赞誉,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地位。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谒南华》
    宝地烟霞辟,西天法界开。
    谁知偕计日,得及谒师来。
    发藏探灵秘,观空上玉台。
    所怜明发路,愿借渡江杯。

  2. 诗歌注释

  • “宝地烟霞辟”:描绘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自然景象。
  • “西天法界开”:暗示着诗人对于某种境界或理念的追求与探索。
  • “谁知偕计日,得及谒师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机难得的感慨以及对师道尊崇的情感。
  • “发藏探灵秘”:指诗人深入探寻学问或真理的旅程。
  • “观空上玉台”:形容诗人心境的高远和超脱。
  • “所怜明发路”:暗喻人生路途的艰难与美好并存。
  • “愿借渡江杯”:借用饮酒作乐来抒发内心的愉悦和豁达。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 思想内涵:诗中不仅蕴含着对自然美的赞美,还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对于“宝地”、“法界”、“灵秘”、“玉台”等意象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生活态度。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师长的敬仰之情,对学问的追求之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李孙宸的《谒南华》作为明代的一首五言律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都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读和深入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