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看已半,去去路逾赊。
未厌长征棹,空怀故里花。
风中飘柳絮,雨后长兰芽。
兄弟传觞处,宁忘天一涯。
花朝怀故园花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花朝怀故园花事》是明代诗人李孙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无限感慨。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 作者简介:
- 明广东香山人,字伯襄,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教习庶吉士。崇祯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性孝友廉介,诗祖《三百篇》,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有《建霞楼集》。
原文:
三春看已半,去去路逾赊。
未厌长征棹,空怀故里花。
风中飘柳絮,雨后长兰芽。
兄弟传觞处,宁忘天一涯。诗句解释:
- “三春看已半”:春季已经过去了一半,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
- “去去路逾赊”:行走的道路非常遥远。
- “未厌长征棹”:尽管长途跋涉,但并不感到厌倦。
- “空怀故里花”:心中总是怀揣着对故乡的花的思念。
- “风中飘柳絮”:春风中柳絮飘扬。
- “雨后长兰芽”:雨后长出新的兰花。
- “兄弟传觞处”:在兄弟相聚的地方举杯畅饮。
- “宁忘天一涯”:宁愿忘记天边的尽头。
诗歌鉴赏:《花朝怀故园花事》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诗中的“空怀故里花”、“风中飘柳絮”、“雨后长兰芽”等意象,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自然之美,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家人和朋友的深深眷恋。
写作背景:李孙宸在这首诗的创作中,可能受到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使得许多文人感到迷茫和失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孙宸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篇,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而深切,无论是对故乡的思念,还是对生活的感慨,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象和画面都充满了深远的意义,让人回味无穷。
- 语言优美: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
- 审美体验: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诗句和丰富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 情感共鸣:这首诗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 历史影响:
- 学术研究:这首诗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
- 文化传播:这首诗通过各种渠道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 教育传承:这首诗的教育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更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花朝怀故园花事》这首诗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不仅是对李孙宸诗歌创作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一次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