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辞

雪消楼瓦鸳鸯暖,太液池香翠波满。
春愁如织莺未知,新染鹅黄柳丝短。
美人纤手画双蛾,绣帘卷得春风多。
春风开红又开紫,却怕青年逐流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辞》是元末明初的李昱所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心态。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正月辞》的作者李昱,字宗表,号草阁,生于元末明初的浙江钱塘人。他在元末避居永康、东阳间,并教授生徒为业。《正月辞》的创作背景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李昱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中,目睹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这些体验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2. 原文展示:《正月辞》的内容如下:“雪消楼瓦鸳鸯暖,太液池香翠波满。春愁如织莺未知,新染鹅黄柳丝短。美人纤手画双蛾,绣帘卷得春风多。春风开红又开紫,却怕青年逐流水。”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忧虑。
  3. 艺术特色: 《正月辞》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深沉的情感与哲理。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大自然的美景,也有人间的温情。这种对比和融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层次感和深度。
  4. 历史价值: 作为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正月辞》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它的文学价值在于能够跨越时空,让后世读者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5. 影响评价: 《正月辞》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它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文人心态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启发了后来的诗人创作更多表达时代特征的作品。

通过《正月辞》这一文学作品,可以窥见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心声。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今天的一种启示。

相关推荐